栅藻大规模培养污染原生动物多样性及其控制 | |
王梦云 | |
Subtype | 硕士 |
Thesis Advisor | 龚迎春 |
2018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Place of Conferral | 武汉 |
Abstract | 微藻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栅藻是应用微藻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然而栅藻在规模化培养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食藻性浮游动物尤其是原生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本论文拟通过研究这些危害物种的群落组成、摄食特点,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危害类群的方法,从而为栅藻以及其他微藻的规模化健康培养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从栅藻规模化培养中分离鉴定了21种污染浮游动物,包括4种鞭毛虫、4种变形虫、11种纤毛虫、2种轮虫,并对这些物种进行了危害性评价。2、针对危害较严重的1种纤毛虫,即变藓棘毛虫,结合蛋白银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揭示了其详细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消化过程。此外,我们详细研究了该类群在纯水刺激下的脱包囊过程。3、针对栅藻培养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吮噬变形虫,开展了详尽的生活史观察以及摄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吮噬虫是一种多核原生动物,该变形虫不同个体可以相互融合,在摄食结束后形成消化包囊,同时培养体系中常形成很多栅藻细胞和吮噬虫包囊的大结团,容易导致栅藻培养的失败。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季容易爆发吮噬虫污染。相对于异养培养的栅藻,吮噬虫更偏爱摄食自养培养的栅藻。4、针对关键危害类群吮噬虫,设计出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高效灵敏的早期分子检测方法,其检测阈值达到0.245 copy/μL。同时,实验发现400 mg/L碳酸氢铵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吮噬虫数量,还会促进栅藻的生长,仅需要补加碳铵来维持控制效果。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39084 |
Collection | 学位论文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王梦云. 栅藻大规模培养污染原生动物多样性及其控制[D]. 武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王梦云论文定稿 签字版本.pdf(6884KB) | 学位论文 | 限制开放 | CC BY-NC-SA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